【家风传承】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:林则徐“苟利国家,不避祸福”
《论语》中多次出现“忠”字,如“为人谋而不忠乎”“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”“主忠信,毋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”等。朱熹在解释孔子的“忠恕之道”时说:“尽己之谓忠,推己之谓恕。”也就是说,“忠”字不能狭义地解释为“忠君”,而应当理解为对人、对事、对单位、对国家,能够尽自己大的努力,把该做的事情做好。
做事先做人,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,人品永远是位的,而人品的要素就是忠诚。生活中,为人父母、为人子女、为人朋友,需要忠诚;工作中,为人同事、为人领导、为人下属,也需要忠诚。而大的“忠”,无疑是忠于自己的国家。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爱国英雄,晚清名臣林则徐是家喻户晓的一位。
林则徐一生爱国爱民,这与父亲林宾日的教导密不可分。道光四年(1824),林则徐母亲去世,按照惯例,林则徐辞去官职,为母守丧三年。在此期间,江苏南河高家堰决口,州县被淹,漕运受阻。清廷知道林则徐是水利专家,紧急命他赶赴南河督修堤工。林则徐本想为母守孝三年,辞去此任,但又牵挂漕运大事和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,所以犹豫不决。
林宾日劝慰他说:“礼制规定父母去世应当守孝三年,不得担任官职,是因为做官的荣耀和俸禄的优厚,会让孝子心中不安,情感不顺。如今国家碰上危难之事,需要你去效力,而不是让你去升官发财。此时不接受任命是胆小怕事、逃避困难的行为,算不上是对国家忠心,又怎能算是对父母孝顺呢?只要身着丧服前往,自然合乎礼制的义理精神,内心难道不高洁吗?”
林则徐听后豁然开朗,戴孝北上赴任。他每天亲赴工地查验督催,逐段勘察,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,经常忙到深夜。半年后,工程完毕,林则徐返乡继续为母守孝。
道光十九年(1839),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,赶赴广东查禁。林则徐深知此行艰难,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,说:“我生逢大清盛世,明知禁烟会妨害英国人牟取暴利,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。但我禁烟的决心非常坚定,不敢存有一丝畏难心理。我将身心都交付国家,只求能为国家谋利,为百姓除害。在这件事上,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更来不及考虑别人对我的评价。”到广东后,林则徐以“一日未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”的决心和胆识,迫使英国出200余万斤,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。
战争后,道光帝迫于英军压力,将林则徐革职查办,流放新疆伊犁。林则徐与家人告别时作了两首诗,其中有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,将不计较个人的生死,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、有福就追求吗?表现了他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。
爱岗敬业是好的爱国奉献。孔子曾说“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”,即在自己的职位上,要忠于职守、永不懈怠;在执行命令时,要出自忠心。传承忠诚的家风,把敬业当作习惯,把忠诚当作信念,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,善始善终,才能做出一番事业,才是真正的爱国。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我们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